1984 年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没有居民身份证,证明身份需用学生证工作证、户口簿和介绍信。1984 年4月6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
1985 年9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12次会议批准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公安部开始统一印制、领发和管理第一代居民身份证。第一代身份证不具备机读功能,证件质量和安全防伪性能有待改进。
1993 年7月2日,电子工业部召开全国电子工业电视电话会议,胡启立部长提出在全国组织实施涉及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金桥”“金卡”“金关”工程,即“三金工程”。
1997年4月,李鹏总理主特召开国务院办公会议,做出了“组织机构代码证、居民身份证采用IC 卡和‘909工程’芯片” 的决定
1997年10月24日,电子工业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 “金卡工程自主版权智能卡 CPU 产品发布会”,宣布我国“909”工程项目中的第一块 24KB 的IC卡芯片在中国华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开发成功,同时随芯片一起推出了自行开发的智能卡芯片操作系统。智能卡的开发成功为第二代身份证的发放奠定了技术基础。
2001 年起,在公安部、国家商用密码管理办公室区信息产业部等有关部门的协调指导和组织下,第二代身份证芯片由北京中电华大电子设计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华虹集成电路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清华同方微电子有限公司和大膚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进行设计,由上海华虹 NEC 电子有限公司代工生产。
2003年6月28 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于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2004年1月,公安部开始发行全部采用国产芯片和国产安全算法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至2015 年年底,公安部门累计制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近 13亿张
最初在中国发行的借记卡和贷记卡(信用卡)均为磁条卡,包括 1985 年3月中国银行珠海市分行发行的第一张信用卡,以及2002年3月中国银联开始发行的银联卡
磁条卡的优点是卡的价格低、系统投资低;其缺点是抗机械损伤、抗电磁千扰、抗静电和抗辐射性能差,存储容量小,数据保存期限和使用寿命短,磁条卡的容易复制与伪造则成为威胁金融安全交易最致命的缺陷。
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 《中国金融IC 卡规范》(PBOC 1.0 规范),我国的金融安全IC卡迁移工作开始启动。
2011年3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以银发〔2011〕 64 号文发布了《关于推进金融IC 卡应用工作的意见》,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银行卡芯片迁移工作,在“十二五”期间全面推进金融 IC 卡应用。
2011 年6月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阳元、杨芙清、侯朝焕,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倪光南、蔡吉人、沈昌祥、邓中翰联 名致函温家宝总理,提出了“关于实施‘金融IC 卡应用工程,的建议”。
2011年6月28 日,中国工程院沈昌祥等43名院士致两胡锦涛主席,提出了“关于金融IC 卡采用国产芯片和密码算法的建议”,建议“国家应确立我国对金融IC卡进行权威认证和检测的安全体系,明确要求我国金融 IC 卡采用国产芯片和密码算法”。
为推进金融IC 卡迁移工作顺利实施,2013年9月11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金融IC 卡迁移产业促进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选举王芹生为联盟执行委员会主席。
至2015 年年底,已基本建成由标准制定、芯片开发、算法开发、芯片检测、模块制造、卡片封装、卡片发行等各环节构成的金融 1C 卡产业链。联盟中6家IC设计企业已开发出 23种符合 PBOC 2.0/3.0 规范的金融 IC 卡芯片。采用9款芯片的金融IC 卡已开始在工、农、中、建、交、邮储等45 家银行投入使用。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蓝皮书 (2016)》,截至2015 年年底,中国银行卡累计发卡量达 56.1 亿张(含早期发行的磁条卡和后期发行的 IC 卡),人均特卡数为4.09 张,2015 年全国的银行卡交易金额为 1420.8万亿元。